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内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误区与价值重构

时间:2022-11-26 17:35:08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与马克思主义人学寻求人的解放和自由的最终目标不谋而合。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取向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以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来关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的实践层面的原因在于传统思想政治陷入了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双重困境,需要借助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全新的理论视野和实践哲学来走出困境。本文着重分析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方面出现的两个误区——“万能论”和“无用论”,并探讨其根源,尝试破除以“两论”为代表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识方面的误区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重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重构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误区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误区——“无用论”和“万能论”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人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以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质是否与人的本性、目的和需要等相一致、相适合、相接近的关系。这种肯定的意义关系从本质上表明了思想政治教育是属人的、也是为人的。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尤其是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偏差愈加明显而被人们关注、反思的现状之下,对于这个问题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未能形成统一而深刻的认识,也就是说,实际上人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和人的价值的内在关联性的认识还处在晦暗不明以足够引起质疑的阶段。由此,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的不得要领的追问和思考使其深陷价值困惑的漩涡。

究其原因,这一价值困惑的形成不仅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偏差与失误的影响,更是受到狭隘的思维方式的影响,也就是受到当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的考察和理解方式本身的限制。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非科学评价主要有两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两论”, 这里的“两论”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解的两种相互对立的认识,即“万能论”和“无用论”,它们构成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非科学认识的两种极端。

(1)“万能论”

极端的理性主义、唯思想政治教育主义、乐观论者从思想政治教育业已取得的成就出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万能的,认定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解决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切问题。这种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过于肯定的认识,由于理论上的绝对化,导致实践上的失误,结果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有效性降低,在实践活动中则引起全局性工作和具体工作的混乱和失误。

我们要破除思想政治教育“万能论”的认识误区首先要明白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由取决于在社会整体结构中的地位,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只能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作用,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不能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最终效果,任何人为的盲动都会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规律的惩罚。我们必须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一方面要充分肯定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是巨大的;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由于受到社会物质基础和人的思想认识水平等因素的限制,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也是有限的。把思想政治教育凌驾于一切之上、同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对立起来,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包打天下的“万能论”者,实际上违背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的规律,夸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动作用。意识形态的作用是有用与有限的统一。因此作为意识形态的核心部分之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也是有用与有限在实践中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万能论”在理论上是违背科学的,在实践上是极其有害的。

(2)“无用论”

与思想政治教育“万能论”相对应的是“无用论”。有些人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和负面影响,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了忧虑甚至反感的心理,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无用的。我们可以初步考察一下“无用论”产生的原因。“无用论”者贬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主要是基于两种考虑,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已有的失误曾经给我们带来过极大危害,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对人与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仅没有效用而且还有害;其次是思想政治教育不直接创造物质价值,它在根本上不影響社会物质生产,看上去对社会并没有实际的贡献。然而,判断一个事物是否具有价值不能仅凭它曾经造成的负面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是否与社会物质生产直接相关也不应成为价值判断的唯一标准。首先,价值是多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精神生产活动,它塑造人的精神,解决人们的发展动力等人生问题,提升人们的道德品质,直接创造着精神生产力,毫无疑问,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精神价值;其次,社会生产力是全面的,马克思说:“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二者相互作用。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尤其是道德素质,能激发劳动者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焕发出极大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从而创造出巨大的物质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间接为社会物质生产力的生产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思想政治教育的“万能论”和“无用论”停留于对思想政治教育表面现象的认识上,以至于把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出来的成就和问题绝对化。深层地考察和分析“两论”的背后,不是简单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肯定和否定,而是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不同价值取向,是一种思想原则上的分歧。

(二)思想政治教育“两论”的价值论根源浅析

思想政治教育陷入价值困惑的漩涡,其价值被非科学地认识为“万能”和“无用”,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的问题。要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首先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一个价值判断,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识的误区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对于价值这一概念的认识不够到位。价值本身是现实性与超越性相统一的。这是两个不同方向的把握,我们要把握好现实性与超越性的边界和限度。过分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对人与社会当前需要的满足,就会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完全消解于生活当中,或者苛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完全顺应当下人的需要、直接而即时地进行社会物质生产,就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无用论”。

超越性“并不是指向已然存在的现实世界, 而是诉诸于一种超越性的回归和建构性的适应, 是在对现实生活扬弃的基础上的自觉的价值追求”[16],它指向的是现实生活中尚未存在的、理想的世界。思想政治教育在着眼于现实社会中的现实的人的同时还应当具备一种提升的力量,承担建构的使命,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现实生活时不能仅停留在满足现实生活需要的程度上,还应当考虑人和社会发展的方向,为未来的社会塑造人。然而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沉浸于理想而脱离社会生活,对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过程中的各要素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人的认识必须祛除不切实际理想化的色彩,绝对不能以理想代替现实,在设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时要全面考察和把握现实的人的思想现状,从而制定出与人的现实联系紧密、而又具有激励性的合理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万能论”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效果的认识僵化的结果。

我们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价值考察和判断之前必须正确把握价值现实性与超越性统一的特点。我们既要从现实生活出发考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又要注重考查思想政治教育对生活实践的建构价值与理想导向,在此基础上破除“万能论”和“无用论”,肃清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认识误区,从而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摆脱困惑,进行价值重构打下良好的价值论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内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重构

1、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分析

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 人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即: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个人对社會的责任和贡献。所谓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是指社会对个人人格与权利的尊重, 对个人物质生活资料的合理与可能的满足;所谓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包括个人对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责任和贡献,以上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以解决人的思想、立场、观点问题为核心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 也要注重实现个体需要。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标准是客观的,它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辩证统一。

2、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选择

马克思主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性并不意味两者完全等同,可以相互替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中,社会价值是主要方面,起主导作用,但它与个体价值在价值主体、价值表现、价值要求、价值目标等方面是有所区别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于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用社会价值代替个人价值。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具体的、实践的、发展的存在,是现实的个人,这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研究起点,而人的全面发展则是其终极追求。马克思在展望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人类发展前景时说。那将是一个“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唯一社会”,“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人学把人的存在和发展看作一切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尺度,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我们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进行价值考量和价值选择的时候,应当借鉴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在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相统一的基础上,充分重视人的主体性,即人的主动性、创造性、超越性等等,注重以人为本,培养主体的独立人格,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全面发展的人

马克思人学最终落脚点在于关注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选择最终是为人的,其个人价值的核心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社会的发展最终要体现并促进人类自身的发展和自由程度,而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这一理想的重要环节。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就是使人在世界中确立自己的价值和主体地位,以达到自我实现。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最终要体现并促进人类自身的发展和自由程度。只有人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人才能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和谐相处。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功能的终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完善人们的人格来实现的。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对应, 要注重个性的弘扬和发展, 尊重人的个体价值, 要帮助人们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 要加强社会主义义利观教育, 保护个人的正当利益, 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的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等等, 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人学由“现实的人”出发对人和社会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人的本质、人的主体性、人的需要、人的价值以及人的权利和义务、人的自由和平等、人的理想和信念等等命题进行的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正是由于采用了“人学”研究的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人得以更具完整性,更具超越性。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人学不仅深刻把握了社会历史中的人的一般特性,而且还发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2]王建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3]武天林.马克思主义人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孔祥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的个人和社会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山东社会科学,2006.

[5]张立.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 ].思想政治教育,2002.

[6]廖志诚.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偏差及其矫正[J].思想教育研究,2005.

[7]沈晓梅.论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回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

[8]张耀灿,曹清燕.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定位[J].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2008.

[9]刘新庚,等. 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对象的新认识[J ]. 探索,2002.

[10]褚凤英,张宜美.现实的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出发点(九)----兼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范式[J].探索,2006.

[11]齐敏,许凤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

推荐访问:价值 视域 马克思主义 误区 思想政治教育

版权所有:树元文档网 2021-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树元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树元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琼ICP备20210017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