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大国粮仓》个人观后感五篇

时间:2023-02-27 08:05:19 来源:网友投稿

电影《大国粮仓》个人观后感1  给一位双目失明的小朋友回信  作为蜚声中外的大科学家,袁隆*自然而然成了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心中的偶像,每年都要收到许多来信。有一次,他收到寄自上海的一位双目失明的小朋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影《大国粮仓》个人观后感五篇,供大家参考。

电影《大国粮仓》个人观后感五篇

电影《大国粮仓》个人观后感1

  给一位双目失明的小朋友回信

  作为蜚声中外的大科学家,袁隆*自然而然成了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心中的偶像,每年都要收到许多来信。有一次,他收到寄自上海的一位双目失明的小朋友的来信,信中除了表达对他的崇敬以外,还道出了这位小朋友对前途的迷茫和困惑。读着小朋友真挚的来信,袁隆*深受感动,立即铺开纸,拿起笔,动情地题写道:

  “……生活是完美的,我们这个世界是完美的,而且会越来越完美。你虽然看不见,但你的心能感受到,周围的爷爷、伯伯、叔叔们都在关心你,帮忙你。你是一个有志气有理想的孩子,好好用功读书,将来长大了,必须会有比别人更加光明的前途。不知你听过大音乐家贝多芬的故事没有,这位大作曲家虽然双目失明,却从小发奋图强,在钢琴的键盘里创作了美妙的乐章,让音乐伴随着人类走向史诗般如痴如醉的境界,努力吧,孩子,你虽为盲童,但前途光明……”

  看得出来,袁隆*回这封信是充满着真切的情感的,对于一个素昧*生而来自远方的信,袁隆*尚且能够认真对待,并动之以情,情真意切地亲笔回信,从中,我们不难读懂这位科学家的心地是何等的善良,社会职责感是何等的强烈,情操和人格是何等的美丽。

电影《大国粮仓》个人观后感2

  “装修要花钱,何必浪费呢”

  由于工作需要,院里几次决定给袁老师换大一点的办公室,再装修一下,但袁老师不同意,说:“这间办公室蛮好嘛,我都习惯了,有感情了,再说,装修要花钱,何必浪费呢。”大家拗但是他,只好算啦。袁隆*是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手里每年掌握着几千万元的经费。按理说,像他这样的身份,弄一间大一点装修得像样一点的办公室于公于私都在情理之中,但他就是不同意,让人在当初的不理解之后,幡然顿悟,这就是袁隆*的本色,“梅花本高洁,香自苦寒来”。

电影《大国粮仓》个人观后感3

  《袁隆*》是首部描写农业科学家的电影,作为新*成立六十周年的献礼影片。它是由史凤和执导,果靖霖、徐筠主演的人物传记片,于2009年3月19日在*大陆上映。

  导演史凤和采取散文诗化的手法,以环球杂志记者绿蒂对袁隆*的采访为主线,设计成三个“乐章”,以交响曲贯穿始终,电影艺术地再现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矢志不渝、创造奇迹的非凡经历。

  正如先生片头讲的那样“只要有阳光,就有生命的交响曲”,先生用他的执着谱写了生命的最强音,成为了高山仰止的歌者!蓝天,白云,海边,先生说“我是一个把生命当歌唱的人”。整部影片视角下移,用乐观、阳光、朴实的画风和手法,讲述了袁隆*历经坎坷研究出杂交水稻,解决人类吃饭难题的故事。

  三年自然灾害造成的全国大饥荒,是真正触动袁隆*的点,让天下人都能吃饱饭,让人类远离饥饿的崇高理想真正的“生根发芽”。他尊重科学,根据生物遗传学,潜心研究水稻,他发现了一株结有230粒的高产稻穗,他把它们当成种子培育,可事与愿违,这230粒种子结出的稻穗参差不齐。他依据对生物遗传学的深入研究,同时,仔细观察和反复推敲,论证了先前“鹤立鸡群”的稻株就是“天然杂交稻”。从此,袁隆*杂交水稻高产梦启程了。

  他历经千辛万苦在茫茫的稻海里找到了败育型雄性不育株。随后他为了加快三系配套(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育种步伐,袁隆*告别妻子和孩子,带着两个助手远赴海南,追逐梦想。在海南人民的配合下,他们兵分几路寻找野生稻。因为他不想错过野生稻一年一度的抽穗扬花期。却错过了父亲的葬礼。

  经历了十多年的研究,杂交水稻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引来了水稻专家的冷嘲热讽,可不但没有削弱他的锐气,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袁隆*说“就算撤消项目,停拨科研经费,我也决不放弃研究”,最后终于发明了高产的杂交水稻,以致大面积育种,在全国推广。

  电影没有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却通过人物朴实幽默的语言,用*民化的视角来塑造他,减少人物的神话色彩,努力展示出人物真实生动的人格之美,通过他面对谎言、挫折的态度,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真实、执着、幽默、多才多艺、纯粹而高尚的人物形象,还原了真实的伟人袁隆*。

  影片结尾,袁隆*亲自出演了老年的自己,这是影片最惊艳的地方。他讲着流利的英文,从容不迫地回答记者绿蒂女士的问题,他说杂交水稻不仅属于*,也属于全世界,而生命不息,他将继续追寻他的禾下乘凉梦。

  生命如歌,生命是跋涉,执着是灵魂的归宿,是激情的永恒,袁隆*用他的坚韧和执着,用他胸怀苍生的情怀,谱写了一曲壮丽的人生篇章!袁老走了,却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电影《大国粮仓》个人观后感4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先生在湖南去世,享年91岁。

  我出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这时的*就算是像我们一样闭塞的村庄,人们也都解决了温饱,开始奔向小康。作为一个90后,我从未经历过饥饿,对于爷爷奶奶口中的故事,也无法完全理解。就像是那位“何不食肉糜”的帝王,无法理解什么是真正的饥饿。

  后来长大因为过敏,我曾经有过半个月忍饥挨饿的时间,但这种只是忌口的挨饿根本无法与饥荒之时相比。

  电影《1942》把重现战争时期的大饥荒,影片中有一幕甚至给我留下了阴影:狗在啃咬路边的尸体,以此充饥。从此我再也不敢敢看此类的电影或者节目。我相信,真正经历过大饥荒的人们,肯定有过更加残忍的经历。正是这部口碑不怎么好的电影,让我更加深刻的明白,我们如今的*安喜乐并不是上天的赏赐,而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和坚持乃至牺牲换来的。

  袁隆*爷爷经历过战争年代,经历过吃不饱穿不暖的时代,所以他最大的愿望就是饭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人自己手上,他毕生所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做到了,他研究出杂交水稻,提高了水稻的.产量,让更多的人吃饱了!

  我未曾了解过他的生*,但也能够知道他为祖国做出了多大的贡献,为人民带了怎么样的幸福生活。他把一生浸在稻田里,把功勋写在大地上,把幸福的种子撒在每一个人的心上。

  有人说,他没走,他只是带着种子去了远方。有人说,他进入了一个梦乡,那里的稻穗比高粱还高,穗粒比花生还大。风轻轻吹过,他戴着草帽,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他走了,他又没走,他永远都在!

电影《大国粮仓》个人观后感5

  2004年10月的一天下午,袁隆*应邀为依阿华州大学师生做了题为“*超级杂交稻研究进展”的报告。经久不息的掌声过后,依阿华州大学校长请学生们提问。

  有一位*留学生问道:“我们虽然身在国外,但经常关心国内的新闻,早就欣闻您为国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明白您的一些背景材料。我们想明白,您从小就喜欢农业吗”

  袁隆*笑吟吟地答道:“小时候,我很贪玩,有很多兴趣爱好。我读书,对感兴趣的课程,就认真听讲,而且考试得高分;对不感兴趣的课程,只求三分好,能及格就行了。大学毕业的时候,同学给我的鉴定是--爱好:自由;特长:散慢。自由散慢,我就这么一个人。至于学农,起缘于一次偶然的机遇。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一次郊游,老师带我们到一个私人园艺场去参观。我看见树上的桃子红红的,葡萄一串一串的,花很漂亮。那时,我看了正在上演的卓别林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影片中有一个镜头,窗子外边就是葡萄什么的,两者的印象叠加起来,我感觉确实是田园美,就想长大后学农了。如果那时老师带我们到真正的农村去看,又苦又穷又脏,那我肯定不会学农了。”

  台下一阵大笑,为这位伟大科学家的坦诚和直率而叫好。他对自己性格中的优点和缺点不加掩饰,让中外大学生们愈加觉得他可敬、可亲,完全真实地展现了这位科学家伟大和*凡的完美统一。

  就这样,他的学术报告在简单而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了。

推荐访问:粮仓 观后感 大国 电影《大国粮仓》个人观后感五篇 电影《大国粮仓》个人观后感1 大国粮仓纪录片观后感

版权所有:树元文档网 2021-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树元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树元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琼ICP备2021001746号-1